Tuesday, July 21, 2015

人有无限的潜能

人有无限的潜能
--------------------------------------------------------------------------------
要开拓潜能就不能怀疑自己的能力
1985年筑波科学技术博览会最热门的话题是结了一万三千多个果实的西红柿树。
西红柿树种在玻璃罩下的政府馆内,他在会期的短短数月间结出了一万三千个果实。
果树的孕育始于前年秋天的一颗普通的西红柿籽,后来枝繁叶茂。在开幕式时西红柿的
树冠仅5米见方,到闭幕式时都达到了14米。
西红柿引出了人们的许多话题,也许人们会想:这是特殊品种开发的结果,时遗传
工程特殊技术的结晶。然而这非同寻常的西红柿,却是由一粒极其普通的种籽发育而成,
并未经过人为的任何改良。
这是野尺重雄先生的研究成果之一。野尺是兵库县地筱山人,他对水汽耕种栽培法
进行了二十三年的潜心研究。利用这种栽培法,他开发了迄今人们难以想像的植物潜能。
水汽耕种栽培法的特点是无土栽培,即不在土里栽培而在水槽里栽培。所用的水和肥料
都很普通,营养成分是由这些水和肥料按一定的浓度溶解而成的。控制水温和水的流动,
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当然,首要的条件是要有充足的太阳光。最后剩下的就是西红柿的
自然省长了。水汽耕种栽培法意识到泥土会阻碍西红柿自然生长,于是重新认识了泥土
对西红柿的意义,并用西红柿所真正需要的东西来对西红柿进行栽培。
筑波博览会的西红柿是1984年10月开始播种的,随后,从中挑选长势最好的一颗拿
到水槽内去培育。85年1月底我到水槽前看时,西红柿还没有结果。后来,因天气不好,
日照长期不足,负责人似乎也十分焦急,担心西红柿结果不多。可是夏天一过,树上便
接二连三地张出了一个个西红柿。是否会超过一万二千个呢?我也密切地关注着。到会期
即将结束时,果实长势喜人。截至会期结束,据报道,树上已结出了一万三千个西红柿,
猜得果实数字最近的人还获得了奖品。
一株种在普通土壤里的西红柿,最多结果也就一百多个。通过水汽耕种栽培法种出
的西红柿,根茎和叶子比普通西红柿多好几倍,也因此很难接受到充分的日照。可是,
尽管它没有足够的太阳光照射,然而却依照枝繁叶茂,结出红红的果实来。也就是说,
为了充分利用光能,西红柿对它本身的技能做出了极限性的挥发。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在此之前,不仅我们而且就是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
对植物的这种能力也一无所知。居然不用生物技术,不用特殊肥料也能实现植物的"超能
力"!野尺先生是一家名叫"协和"的塑料制造公司的厂长,而并非什么专家。但是他却让
一棵西红柿长出了一万三千多个果实,他向人们证明西红柿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他向
人们证明人类自身蕴藏着有待开发的无限潜能。
我也曾经品尝这种如有魔法的西红柿,它比现有的西红柿要甜,而且水分充足,有
普通西红柿的味道。这种栽培西红柿的方法经过广大农业专家的努力,已经进入实际应
用阶段。现在,在超市里已经能看到这类西红柿的销售了。西红柿栽培的成功使人们开始
对其他植物进行试验,试验的成功与否将是今后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是否关闭了自己的无限可能性?
我从西红柿的试验成功便马上想到了人的问题。关于人的能力,过去人们一直争讨
不休,或曰遗传决定或曰环境决定。但是,西红柿的结果情况告诉我们:人的能力远远
不止于遗传和环境。人的大脑终其一生也不过利用了百分之几,连诺贝尔得主汤川秀树
的大脑也只不过利用了3%(我不知道根据是什么。)。我对此事十分关注,也因此而疑惑不
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为什么要拥有这多余的90%大脑呢?为什么不能利用这剩余
的能力?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地去利用这剩余的能力呢?西红柿无土栽培的发现让我找到
了问题的答案。
以前,我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觉得:只要我们将自己大脑的利用率提高1%,哪怕是
0.5%也将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自从有了西红柿的发现后,我开始清楚的认识到,觉
得异想天开的事情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因为人类自身的认识有限,不能使自然赋予我们
的无限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想想看,如果人类的认识极大的进步,当今的科学技术能够回答大多数问题,那么
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问题解决的错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便会
发现:人类未知的领域还很多,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多得多。例如生命。尽管我们知道构
成人体的大部分物质是什么,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去摆能这些物质,却不能让我们人为地
创造出一丁点的生命来。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看,专家学者似乎懂得人体的一切,其实
他们对关键的问题一无所知。
我们知道人类的成长实体创细胞裂变的结果,但是我们不知道这种裂变是根据什么
意图和什么设计方案来进行的。我们不知道:心理和感情是什么。是什么构造,如何产生,
又如何进行储蓄。认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探测仪的发展人类就能了解自己大脑的生理构
造等,这种看法是想当然的。实际上,人类连自己最起码的睡眠和记忆等机制都还没有
弄清楚呢?
说道人的成长,发育和学习的问题,我们能装作什么都懂,按以前的方式去思考吗?
我们能置之不理吗?在此,我想通过本书重新将这些问题提出来。
现代的幼儿教育受到误解
我对教育和养育幼儿有浓厚的兴趣,但却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和亲身的体验。不
过,就是现有的学问,没有人涉足的领域也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门外汉,重要
的是能提出直观性的问题。在本书当中,我还大胆的陈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外行人的主观
臆测,有不妥之处,望专家和家批评指正。
最先打开我视野的是因开创"铃木法"而闻名世界的铃木镇一先生。关于幼儿学习小
提琴的利弊问题,当时曾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幼儿不宜学习,它的理由是:
在日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谁都能通过婴儿阶段对日语的耳濡目染而学会说日本
语。日语这么难学都能学会,其他还有什么不是适宜的呢?
其次是从事汉字教育的石井勋先生。他认为:人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学习汉字。为了印
证自己的主张,他多方实践,走过艰难的路程,并赢得人们越来越多的支持,最后是自
己的主张成为汉字教育的方法。
以前,人们不能轻易推翻沿袭至今的做法和常识。当有人象上面的两位先生发表自己的主张时,会遭到人们的强烈的抵制。但是现在,人们对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的抵触
情绪以渐渐消失。而且,应该进行早期教育的主张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但是,对幼儿教育的错误认识,如误解和曲解还很多。我的任务不仅在于主张幼儿
教育,而且还在于纠正关于幼教的错误认识。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辩解,而且为了让更
多的人通过我所讲述的事情去了解,关心和开展幼儿教育。
作者:井深大

绘本阅读好处多

绘本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所接受。绘本很适合亲子之间进行阅读。明快活泼的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孩子身临其境。通过对绘本的学习,孩子体验到了生活中的快乐、担心、羡慕、生气等情绪,这有利于孩子很早的开始协调情绪,管理情绪。绘本有如此多好处,你为孩子买绘本了吗?
绘本的画面是有限的,可“画外之音”是丰富的。这很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绘本的构成要素一是图画,二是文字。绘本的图画形式多样,有素描、版画、油画、水彩、拼贴等等,其中不乏大师的作品,而孩子们读图的热情和不断发现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绘本的魅力。
一、孩子通过对绘本的阅读,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孩子一旦享受绘本的乐趣,必会不断问问题,不断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老师父母也会以丰富的语言响应,无形中能促进孩子语言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孩子的生活经历还很有限,通过绘本能丰富生活经验。孩子的生活经验大都局限在周围的家人与朋友关系间,然而绘本的内容多采多姿,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人性百态。许多无法直接接触的生活体验,透过绘本的媒介,间接地让孩子了解与体会,无形中能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
三、与书为友。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将其语言、情感、思想,毫不保留的传递给孩子,孩子无形中能体验阅读的兴趣,自然乐于看书,终生与书为友。
四、绘本能增长认知学习经验。绘本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种种常识皆有所描述,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孩子而言,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
五、精神境界和心灵乐园的建立。绘本不仅是讲一个故事,学一点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因为绘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孩子的同时,也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
六、想象力和创造力飞扬。绘本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因此,绘本能让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

小小的绘本打开了孩子对知识世界的探索,就好比在土地里撒下一粒种子,让其慢慢的生根发芽。父母使孩子爱上绘本,爱上读书。看着孩子们高举的小手,涨红的小脸,参与的热情,充满想象力的图画,听着那精彩又充满童趣的回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迷人魅力。

Monday, July 20, 2015

儿童五大天赋学习能力

兵法上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谈到教育孩子,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孩子的学习能力。儿童的学习能力分两大类:一类是递增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逐渐增加,它主要是——理解能力,这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还有一类是递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弱,而这些能力往往为大家所忽略和忽视,主要有五个——吸收能力、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反复能力和直觉领悟能力。这恰恰是老天爷给孩子们的五大学习法宝,让我们详细看看孩子是怎样利用的吧!第一节、海绵式的整体吸收能力刚出生的婴儿,不论放在什么地方,也不论当地的语言有多么复杂,他到了3岁时都能轻松学会,这是司空见惯、非常明显的事实;而让我们成人学会一门外语是件多么难的事!移民的孩子很快完全适应当地社会风俗习惯,而不习惯外地生活方式这种事,也只会发生在大人身上。这是一种什么神奇的力量呢?原来儿童的心灵是非常开放的,就像一座空的新房子,装什么怎么装都可以,孩子简直就是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朗摄无碍,照单全收,他的心如同一块海绵,对周围的事物不加选择吸收,根本没有区别心理,这种吸收方式是整体输入;而成人的心灵已经渐渐封闭不开放,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开启心灵之门,不合乎己意的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成人吸收周围信息是有选择的,方式是部分输入。孩子正是凭这种海绵式的整体吸收能力,简单轻松愉快自然地就吸收了周围的语言和社会风俗习惯。学习音乐更是如此,据统计,所有大音乐家都出生在有音乐世家。莫扎特三岁就开始弹琴,五岁能创作曲子,这个音乐神童就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在宫廷乐队任乐师,他父亲教姐姐学钢琴的时候,小莫扎特就已经在旁边熏陶出了他的艺术细胞。古代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读会写文言文,凭的就是几年的背诵功夫而已(那时可没有今天所谓的语法)。因为文言文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一种书面用的高级语言——通过大量读诵构成了学习文言的语言环境。下面我们从科学角度印证一下儿童环境构建的重要。科学家最近提出的脑神经链接理论指出,人类的大脑神经细胞约140亿个,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多不少,(看来老天爷还是蛮公平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很聪明,有的很愚笨呢?原来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彼此几乎是孤立的,这时受到外界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信息,就会刺激它生出很多很多突触,就象树一样长枝开杈,突触互相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神经网络,这个网络构建越密集,这个人反应就会越聪明。良好的外在环境信息刺激需要四个条件:一要及时——脑神经发育是有其关键期的,错过这段时期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03岁已经完成60%36岁完成20%613岁完成10%1318岁完成最后10%。可见6岁以前儿童的大脑发育占到80%,古人讲七岁看到老还真有道理!如果错过了13岁就难以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了,到了18岁几乎就完全定型了。所以及早进行信息刺激神经发育,正是给孩子配置大脑硬件,由此可见早期教育之重要!二要丰富——信息数量越多,神经元突触产生越丰富。三要优质——信息质量越好,神经元突触链接越恰当。四要反复——刺激次数越多,神经元突触链接越牢固。因此给儿童反复听经典音乐,看经典名画,会使孩子的听觉和视觉获得最佳刺激,看名画、听名曲长大的孩子肯定聪慧优雅。而读诵经典著作,又兼具两种刺激,因为每个汉字就是不同的丰富的图案,不同汉字的发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这样就会给他一个最优质的外在信息刺激环境,所以读经典开发智力,有它的科学道理!如果利用现代声响设备不间断全天播放经典光盘,让孩子耳濡目染这些经典,幼儿凭着这种整体的海绵式吸收能力就会自然轻松学会。这种海绵式的整体应该是儿童最为强大最为特殊也最为惊奇的学习能力,而孩子这种能力正在被极大地浪费着空闲着荒废着,这是最大的智力资源的浪费,实在令人痛心!第二节、强大的记忆和资料储存能力说到记忆能力,通常会令人产生三个方面的误解:一是抱有理解力和记忆力是对立的心态;二是主张凡记忆应该先求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再去背诵;三是认为小孩头脑记那么多东西,担心会累坏脑筋。这里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儿童用脑的方式和思维特点: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脑,各有分工,也各有专长。如图所示,显然儿童脑是以右脑占优势的,而成人的脑则是以左脑优先。在记忆方式左右脑也各不相同,左脑用理解性记忆,右脑则是机械性记忆。可见大人用理解性记忆,而儿童拿手的是机械性记忆,也就是说,孩子可以不经理解这一步骤,只需大量反复,就能把东西装进头脑。儿童读诵经典过程里,强要求他先去理解,这完完全全是用成人的学习记忆方法去要求儿童,这根本就是不合儿童情理的无理要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合理考虑儿童与成人用脑的不同特点,不能过多过分过高要求儿童理解,否则就是强人所难,强儿童所难。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从小背下数十百万字的经典名篇,这相当于一个容量庞大的数据库,所以才有他们立业安身的智慧和才华。记忆力与理解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人脑正如电脑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输入,怎么可能有输出呢?可见右脑是个高效率的脑,儿童用右脑学习时,是无意识或潜意识起作用,心理没有压力,处于忘我轻松状态,用左脑学习的话,就是意识起作用,思维高度紧张,也容易疲劳。天才人物无一例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习工作起来完全忘我投入,这正是右脑发达的标志,也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在经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孩子读经典进入状态后,非常投入愉悦,真的是不亦悦乎,简直如长江大河一般滔滔不停,如果中途暂停,他们还会感觉没读够。事实雄辩地说明:大量反复诵读恰恰是开发右脑最具效力、也是最为经济的方法。第三节、维妙维肖的模仿能力据说训练黄莺有一个高明的方法,就是把一只鸣叫好听的成莺放在小莺的笼子附近,小莺自然就学会了婉转地鸣叫。不但动物靠模仿来学习,人类亦然。狼孩以及其他类似的猪孩、豹孩、熊孩的故事,说明人类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大,通过模仿学习他们会很快适应生存下来。人是自然之子,儿童通过一段社会模仿期,才会从一个自然人步入社会人。初生小生命对天地万物的新鲜感,促使其掩饰不住内心好奇与求知欲望,他要很快消除与周围外在环境的孤立,适应并融入这个完全陌生的新世界,这就需要时刻学习,而幼儿本能学习的方式就是靠模仿。一个人的模仿能力也是遵循才能递减法则的,越小的时候越发达越强大。而成人已经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言行举止,不善于通过模仿的方式学习,更不愿意亦步亦趋去模仿他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经大大减弱了。学习从模仿开始。幼儿善于模仿,周围的一切都是模仿的对象。所以越小的孩子越受教,越好带,这个时候,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言行规范,正是最可塑的年龄。父母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孩子效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老师的举止言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好的一面,他会模仿,不好的一面也会模仿。第四节、不厌其烦的反复能力当过父母和幼儿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给小孩讲一个故事,今天讲,孩子听地高兴,明天讲,后天讲,他还听得津津有味,这说明儿童不怕反复,喜欢重复,他对熟悉的东西亲切;而成人对反复出现的熟悉的事物就会有厌烦感。反复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是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克服遗忘的秘诀就是反复。经典学习需要达到一定遍数,才能完全记住。经典的学习更是需要及时大量的反复。儿童会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越读越快,越读越乐。第五节、高度的直觉力和深度的领悟能力地震来临之前,狗、鸡、蛇等动物能直接觉察到,直觉力是不需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正确结果。通常女人的直觉力比男人强,儿童的直觉力比成人高。直觉力存在于右脑的深层。左脑可以用语言传递信息,实际上信息传递还可通过气味、符号、想象和波动的方式,这就是高度的心灵感应能力——直觉力。既然如此,那什么才是最高的理解境界呢?最高的理解境界应该是心领神会,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领悟。是个会意字,,告诉我们领悟用的是我之心也,靠别人的翻译解释,那是别人的答案,而是自己找到的答案,自己体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如古人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所以说,浅显的文字表面讲析不是真正的理解,经典不象数学科目说一不二,有个统一的标准答案,经典内涵深刻,贵在体味无穷,慢慢涵养。就像一首好诗没有一种固定的阐释,经无定解。很多读经典的小孩,老师根本没有给他讲书里的内容意思,但在生活中他能非常恰当引用,正是领悟能力的体现。一个8岁小孩读弟子规后,有一次爸爸带他在街上走,前面发生了车祸,很多人在围观,爸爸我住孩子的手从旁边赶紧绕开,这个小孩突然说:爸爸,是不是斗闹场应该绝勿近呀?爸爸说:很对!又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呀?”“因为这些大人小的时候没读过弟子规,所以他们不懂!小孩子理解事物,不需要解释,他是能在生活情境中自然领悟出来的。领悟能力人人都有,但是它潜伏在我们头脑深处,这种能力在孩子身上和创新大师身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经典是原创大师的体悟之言,儿童心灵恰恰是最具有原创性的,所以说,领悟是儿童的理解方式,儿童领悟能力是非常强的,用成人的理解方式去勉强要求孩子,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事呀!我们人类心灵有两个面向:一个是思考,一个是领悟。这两个面向都有好好开发,都要按照合理的方法来学。思考主要动用的是左脑,是线性思维方式,适应的科目是数理化等知识类科目,自然需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同时我们的教学心态应该宽容,孩子什么时候能懂才在什么时候教(不能提前教,提前教的话,老师学生很累,事倍而功半),孩子懂了再往下教,教了还不懂也没关系,不必紧张,因为理解能力以后还能增长,以后再学还能学会,而且以后再学更容易学,这是合乎人性。领悟需要用我们的右脑,是系统整体思维方式,适应的科目是人文艺术类科目,这些科目的学习方法,就不能再按照从简到难的原则了,应该是由高到低,耳濡目染的方法才能学出真正的效果,最高的人文艺术教材就是经典,这些经典应该在孩子不懂的时候就教,教多了自然会懂。正如老牛吃草先囫囵吞下,然后再反刍倒嚼。这是顺乎自然。儿童的五大天赋,正是学习经典所需要所相应的能力,孩子是最适合学习经典的年龄。经典之作,无论是文字、音乐还是美术,都是人性中真善美的集结,而人之初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趋向于光明、纯净、善意的,应该说,经典最易契合孩子的心灵,经典的内涵与孩子的内心正是相应的。

成为名莺,还是野鸟

俗语说“3岁看长,7岁看老。”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三、五岁的时候就决定了,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据说,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时候,驯莺人就把它从巢穴里捉来进行周密训练。在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只名莺,名莺的的欢叫异常优美。驯莺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幼莺每天都能听到名莺的叫声,使野莺也能叫出美丽的声音。

    当优美的声音传进幼莺的耳畔,幼莺的生理机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改变了,不断跟随名莺的“教育”发生变化。在幼莺向名莺的发展过程中,驯莺人还要进行其他训练。驯莺人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步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必要进行后面的训练了。也就是说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挑选一只能起示范作用的名莺是最重要的步骤,这样便于幼莺模仿名莺的叫法。

    其实,不管是幼儿还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地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位父亲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

    这位父亲一共有三个子女。大女儿出生时夫妻刚结婚不久,因而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女儿在还没上学的时候常常去邻居家玩耍,邻居家有个姐姐天天都要读书写字,女儿就时常在旁边观看,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很多字、词。大女儿上了小学以后,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不久,大儿子也出生了,根据女儿的经验,父亲同样是听之任之,不去管他。在儿子开学的两个月之后,学校组织了一次家长会。到了学校,父亲才发现不会识字的只剩下他儿子一个人了,而且儿子对上课没有一点兴趣,一心只想着玩。

    在此之后,父亲开始辅导儿子的功课,希望通过强化训练,使他得到迅速提高。但是父亲精力没少花,却一直没取得成效,儿子似乎对读书一点都不喜欢。从小学一直到初中毕业,大儿子的学习一直都很一般。

    鉴于这个教训,对于二儿子,父亲很早就开始教他读书认字。对二儿子的教育相当有效,上学之后,二儿子当上班长,学习很好,性格也非常开朗。

    著名教育学家楚可普斯基在《从2岁到5岁》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在2周岁到5周岁这个期间,人精神的倾向性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幼儿时期所形成的性格和心灵特征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在幼儿时期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和留在胶片上的影像一样,是难以磨灭、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如果我们在孩子23岁的这个关键的年龄段里,不能给孩子正确的教育,那么孩子是成为“名莺”,还是“野鸟”?您一定很清楚了。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在刚满2岁时,每个儿童都是语言天才,但是如果这种能力得不到加强,在56岁的时候就会迅速地消退。”越是接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发充足,内在能力也就越高。因此,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极为迫切。进行早期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孩子异乎寻常的能力就越能被挖掘出来。

    用音乐开启“天才教育”的大门而轰动全世界的铃木镇一老师,对此最有发言权。他用实践证明,天才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功。在铃木老师的音乐学院中,学生是不经过考试筛选的,从几岁到十几岁都有。

    在教学的过程中,铃木老师发现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在学习某种技巧的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但是才几岁大的孩子却很容易就达到了,越是幼小的孩子,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为此,铃木老师决定针对一些初生的婴儿做一项教育实验。他找到一些刚生了小孩的母亲,指导她们让婴儿听最优美动听的古典音乐,而不是通常的儿歌。他特地挑选了一些5分钟左右的曲子,其中包括管弦乐和器乐,涵盖了莫扎特、克莱斯勒、甚至格罗密欧的曲目。总之只要母亲喜欢听的曲子,就不断地重复,连续地给婴儿播放。即使在婴儿哭泣或生气时也不间断。

    这项试验从婴儿降生之初开始,一直持续到孩子的第5个月,在这基础上铃木又做了进一步的实验:在他们已经听了5个月,十分熟悉的曲子中,加进去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掺在一起放给他们听。

    听到那些从未听过的曲子,婴儿们的脸上露出奇怪的表情,他们显得吃惊而不安;而当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身体不自觉地随着音乐晃动,好像是在打拍子。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记住乐曲了!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发现。

    受这种效果的启发,铃木老师进一步延伸了他的教育方法:当孩子还是个婴儿时,铃木就让母亲们不断给他们听乐曲,等他们长大一点,就让母亲们抱着孩子到铃木老师的教室来听小提琴现场演奏。当孩子两岁大时,就正式开始教他们拉小提琴。

    虽然幼儿的年龄很小,但听老师的演奏却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感觉,与那些到了少年时代才开始学小提琴的孩子相比,后者无法达到的程度,幼儿们却能轻易地达到。

    与铃木教育交相辉映的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
3岁的莫扎特就能登上音乐厅的舞台演奏乐曲了,这么出色的音乐素质源于什么呢?亳无疑问,是他的家庭环境所具有的良好音乐气氛。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2)

美国比利卡大学生理学院院长波伦托博士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分别抚养那些出生不超过9个月的婴儿,他们各自会形成适应身边环境的能力,而环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则无法培养。因此,即便同样是人类的孩子,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在西方国家出生的孩子和在东方国家出生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有巨大的差异,形成千差万别的性格与生理特征。

    另外,由于每个孩子父母的情况完全不同,即使身处同一国家或地区,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有天壤之别,所以他们长大后也肯定是千差万别。

    已经晚了两年半

    生物学家达尔文不但对物种起源研究精深,对育儿的见解也颇有独到之处。

    一天,有位美丽的少妇抱着自己的小孩子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有关育儿的问题。

    “啊,多漂亮的孩子啊!几岁了?”看到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还没等少妇开口,达尔文就高兴地向夫人问道。

    “刚好两岁半。”少妇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当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成才。你是个科学家,我今天特意登门求教:对孩子的教育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呢?”

    “唉,夫人,很可惜,你己经晚了两年半了。”达尔文惋惜地告诉她。

    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会通过嘴、舌头及其他感官来探索外界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就有了感知的欲望。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太小,教育他们应从适当的年龄开始。事实上,生命本身就赋予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

    教育学家一直提倡儿童应尽早地进行教育,这是因为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大脑。不管是选择学音乐或其他知识,这些都不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论学什么知识都要尽量提前。而一般情况下,2岁的幼儿就应该开始接受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3岁~4岁的儿童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

    大脑刚开始发育的时候也是大脑感应度最强的时期,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感应度开始逐步减退,就和绷紧了的弦一样慢慢松弛下来。如果将人的婴儿期看成一个起点,那么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适应环境的灵敏度反而会逐步减退,适应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点:人的大脑灵敏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培养新能力,人的能力才会得到增长。一个人一旦
**,就已经不知不觉地适应了环境,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为适应环境变化提前做好了准备。随着人逐渐成长,内在能力会迅速消失,所以条件许可的话,能从0岁开始最好,这是应该特别强调的。我们极力推崇进行早期教育,而且开始得越早越好。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1)

    一棵橡树,假如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但事实上能够长到30米的橡树很少,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但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30分能力的人。天赋递减法则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天赋递减法则

    很少有父母能够知道,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一种奇特的规律——天赋递减规律,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必要方式之一,早期教育更容易造就天才。比如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那么这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但事实上,能够长到30米的橡树很少,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生长环境不好的甚至只能长到69米;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则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甚至是24米至26米。

    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一小部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专家的教育研究表明: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这就是天赋递减法则的具体体现。

    由于孩子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虽然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

    在我国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而少了,这也是天赋递减法则的一个体现。据有经验的老渔夫说,如今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人了,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十一二岁期间都在上学,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开始练起。

    孩子的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学习使用外语,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点“怪”。甚至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这就是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会认为早期教踊利于儿童的健康,剥夺了孩子的正常少年生活,就已经存在的的成功范例来说,卡尔?威特受到过这种指责,汤姆森兄弟的父亲受到过这种指责,穆勒的父亲也受到过这种指责。

    但事实上,童年时代的威特是个非常活泼健康的孩子,汤姆森兄弟、歌德也是如此。穆勒的体质虽然比较弱,但他的身体不好是否是早期教育造成的,还有待商榷。皮特的体质也不好,但他生下来就是如此,和早期教育无关。塞德兹博士、伯利博士和威纳博士的孩子都很健康、活泼。而且,从他们的寿命来看,威特、威廉勋爵、歌德都活到了83岁,詹姆士活到了70岁,韦斯特伯里勋爵是73岁,都称得上是高寿。

    因此,早期教育会影响孩子性格、身体发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家长应该知道,越早对你的孩子进行教育,开发他们的潜能,你的孩子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追随妈妈的小鸭

    对于幼儿的潜能教育,一位名叫洛伦斯的犹太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洛伦斯将一些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子与它们的母亲分开,让它们分布在自己的周围,他在它们周围踱步。当洛伦斯故意走开时,可爱的小鸭子都会跟着他走。

    此后,洛伦斯把它们的母亲放出来,尽管母鸭对小鸭子百般“示爱”,但小鸭子却“视而不见”,不再理睬它们的妈妈。原来这些小鸭子把洛伦斯当成了它们的“妈妈”。

    科学研究发现,小鸭子的生长存在一个认亲关键期,在小鸭子出世后的十几个小时内,首先出现的动物会成为它们的“妈妈”,这也被称为动物的“追随现象”。

    同样,小鸡也有“追随母鸡的能力”的发展期。这个时间大概是小鸡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不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这种能力,它就永远不会具有这种能力。所以,假如在小鸡孵出后4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把它和母鸡隔离开,它将永远不再追随母鸡。此外,雏鸡“辨别母鸡声音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后8天左右,假如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它听到母鸡的叫声,它就会永远丧失这种能力。

    很多实例证实:人类的婴儿如果被狼、熊、猿猴等野兽抚养长大,他们长大之后变得几乎和这些动物没什么两样,无论是外貌或是生活习惯,以至于心理都是这样,他们变成了所谓的狼孩、熊孩、猿孩,身上不再具备人类的特点。

    犹太教育观念认为,婴儿有辨别母亲面孔与声音的能力,婴儿的这种模式记忆能力,既是最原始的,也是最高级的智能。早期教育要重视婴儿的这些卓越能力,使孩子最为珍贵的能力得以保存。机器人无论多么先进也不能做到这一点。

    具体来说,婴儿在零岁至3岁之前获取知识的方式与3岁后不同:前者是一种模仿学习,即“无意识学习方式”,后者则被称之为“主动学习方式”。所以,犹太人特别重视孩子的“无意识学习方式”,即孩子的无意识模仿学习。重视“模仿学习”是犹太人获得高智商的最重要因素。

环境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没有环境的互动,铁匠永远不可能成为秀才。
清代初期,有一年正值赶考时节,一位秀才欲赴省城大考,偏偏在这个时候,大肚子的妻子随时可能临盆。秀才心想:留她一人在家,万一要临盆,没人照应到时候可能要一尸两命,再者也影响自己考试的心情,于是他便带着妻子同行,希望能赶到省城之后才生产。

  一路旅途劳顿,也不知是动了胎气,还是孩子急着想早一刻出来,妻子竟在半途肚子痛起来,眼看就要生产了。

  沿途住家稀少,勉强前行了一段路,才找到一处人家,秀才急忙上前敲门。这户人家以打铁为生,刚巧铁匠的老婆也正要生产。算来也是秀才的运气好,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道帮妻子接生。
 

  过不多时,秀才的妻子和铁匠的老婆安然产下了两个儿子,母子俱皆平安。两个男婴算来竟是同年同日且同一时辰生下的。
 

  一转眼,16年过去了,秀才和铁匠的儿子都长大了,秀才的儿子继承了父业,考上了秀才。老秀才大喜之余,想起铁匠的儿子与自己的秀才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来此时必定也是个秀才了。
 

  回想当年收容妻子临盆之恩,秀才便准备了四色礼物,专程赶往铁家中,欲向他道贺儿子高中之喜。
 

  等到了铁匠家中,只见老铁匠坐在门口吸着旱烟,屋内一个年轻后生,精赤着上身正忙着打铁。秀才将礼物呈上,并问老铁匠的儿子哪里去了。老铁匠指了指门内,说道:喏,不就在那儿,哪里也没去啊!”
 

  秀才诧异道:是他,这可奇怪了。按命理说来,你儿子和我儿子生辰时刻相同,八字也一样,理应此时也该是个秀才才是,怎么会……”
 

  铁匠大笑:什么秀才,这小子从小跟着我打铁,大字也不识一个,拿什么去考秀才啊!”
 

生活環境影響著個人的命運,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他所接触色环境就是他直接学习的对象,就像故事中秀才的儿子和铁匠的儿子,即便他们是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一时辰出生,不同的家庭环境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成长方向。如果你的家庭环境不够好,你的孩子的命运可能就要受此影响。
潜移默化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无法脱离父母单独成长。因此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只要家庭教育效果显著,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甚至是天才,因为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无中生有,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无论非洲最原始的部落,或者欧美最发达的地区,各个地区的父母都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具体地说,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父母,他们的类型各不相同,因而也就培养出千差万别的孩子。根据我30多年各种亲身经历,我可以断言,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与生俱来"的观点是完全不足取的。对此,新兴学科--大脑心理学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学说认为,所有新生婴儿的大脑,就好像一张没有任何东西的白纸,如果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各种美丽的图画,就必须依靠他们成长过程中各种来自生活上的刺激。通过这种刺激,脑细胞才会渐渐连接在一起,能力才得以形成。  
    所以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婴儿诞生之后,他们对世界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了解世界的漫长的道路的第一步,是通过和家人--特别是父母的日常接触而迈出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停地了解那个原本全然无知的世界,每个婴儿原来都无法分清善恶美丑,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他们是无法完成任何事情,但是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他们从零开始,能力被一步步开发出来,而且从小到大,不断地提高着,他们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气质和爱好。事物的发展环环相扣,遵循着前因后果的规律,种下前因必会收获结果,在儿童的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孩子们如果处于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长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社会上很多堕落为害群之马,沦为罪犯的人的家庭环境都极其恶劣,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有些读者把我所说的良好的环境误认为是那种父母非常富有,或者样式漂亮的华屋豪宅,因此失望地说:"这样的话,按照我们目前的力量,要创造优越的环境可是难乎其难啊。"但是事实并非如此,适合孩子成长的优良环境,并非指富有的父母以及漂亮的住宅。相反,假如即使家境贫寒,但夫妻之间互相关爱,孩子们充满亲情,平日家中洋溢着爱心,家教良好,正直而有品位,这样的家庭环境才是最适合培养孩子能力的。有两个信州松本才能教育分部的学生,一个名叫信美,一个名叫奇太,他们同为3岁那年到学校来学习小提琴,信美由我亲自指导,奇太的老师则是松本分部的川本井直,这两个孩子一样大而且同时入学,现在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差很大,收效全然不同--奇太的水平比信美明显高了一大截。  
    同龄而且同时学琴的两个孩子,过了不久就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深感困惑。两个孩子出现差距的时候,他们都学了4个月琴。我的学生信美通过4个月的学习可以拉《闪闪星星变奏曲》,这样的进度对3岁的幼儿来说,只能算是普通水平。而与之相反的是川本老师的学生奇太,仅仅4个月他就掌握了13首曲子,其中还有难度很大的巴赫的曲子,这样的成绩和速度对一个仅仅3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人非常惊讶,更不用说奇太的琴声优美动听。音符准确而且富于激情。这两个孩子的成绩差距如此悬殊,真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我认为自己的教学非常认真,信美的学习也很努力,在主观上我们都尽了很大的努力,因此,我试着让自己相信:可能是奇太在家里用了更多的时间来练琴吧,但是这样的说法依然无法说服我自己;仅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13首曲子,并且演奏得这么纯熟优美,对于一个才3岁大的幼儿无论怎么说也不简单啊。
每到学期的期中阶段,按惯例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在分部举办汇报音乐会,邀请家长们参加,让他们听听自己孩子的演奏。这次演奏会上,信美参加同学们的合奏《闪闪星星变奏曲》,而出类拔萃的奇太则独奏了一曲巴赫的《小步舞曲》。所有的家长都对奇太的才能大加赞赏。 演奏会结束后,我偶然在教室外的窗下看到信美独自躲在那里偷偷地哭泣。我赶快过去抱起他:"信美,怎么了?" 信美说"我拉得很差啊!"说着她更伤心了。 
     "信美怎么会差呢?你拉得很棒啊,我和老师们为你使劲地鼓掌呢。"      "真的?"信美听我这么说才慢慢停止了哭泣,但还是抽抽嗒嗒的。
"当然了,你看看,老师的手掌都拍红了。"说着我伸出手给他看--为了鼓励这些孩子,我在他们每一曲演奏结束后,都要使劲地鼓掌,所以手在演奏会之后已经拍得通红"但是奇太比我强多了,他自己一个人独奏,而我却只能和大家合奏。" 
    "奇太的确挺棒的,但信美也很好啊,你也学得很认真,是这样吗?"  
    "嗯,"信美用力地点点头说,"每天我回到家里都要练琴,妈妈说练完半个小时之后才能去玩。"     "信美是个乖孩子,认真地学,将来信美也会像奇太那样,拉得那么好听。但是你平时必须多听一些曲子啊。" 
    "好的,老师。"信美高兴地说:"妈妈新买了一台电唱机和很多新唱片,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在听,真好听。" 
     我似乎觉察到什么,于是问:"信美,以前你听过小提琴吗?"      "没有。第一次就是听老师拉《闪闪星星变奏曲》。" 
     正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奇太跑了过来。信美高兴祝贺他:"奇太,你真棒啊!"      我转身对欢天喜地的奇太说:"的确很棒,但是你还要继续努力啊。" 
     "是的,老师,"奇太说,"每天加代姐姐都要我和她一起练琴,我要是练好了,她就给我糖,练不好就要挨骂。" 
     "哦,加代原来是你姐姐!"
听了这话,我总算有点想清楚其中奥妙了。加代也是我的学生,三年前她就开始跟我学小提琴,那时她只有三岁,而奇太才刚刚降生呢。我问:"奇太,加代姐姐拉琴的时候,你常常在一旁听吗?"     
"是啊,妈妈告诉我,当我躺在摇篮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在一边听姐姐拉琴了,但是我根本想不起来自己到底有没有听过!"
这次很有意思的谈话之后,我分别询问了信美和奇太的父母,我终于搞清楚造成两个孩子差距的原因:信美3岁之前从没有听过小提琴曲;而奇太出生伊始直到学琴之前,这三年里他每天几乎都能听到姐姐拉琴,这个才能出众的孩子因为有姐姐作为榜样,所以无意之中培养了内在能力,也就是说,他姐姐的教育出乎意料地延伸到他身上了。 
    这就是对孩子能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家庭环境。与此非常相似的是,莫扎特也是因为听了姐姐弹的钢琴曲,才培养出了过人的音乐才能的。因此我可以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论断:只要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例如刚才说过的心算高手岸里美和象棋天才高原因二,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典型的天才,他们出现是家庭环境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从事音乐,那么,就是家里并没有特意让他从小学习音乐,但是和别的孩子比起来,他在音乐上也有着更强的悟性,因为从幼儿期开始,父母乃至周围环境带来的所有关于音乐的信息就被孩子接收了,在这种内在能力上,孩子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  

    所以,世上所有的父母都负有挖掘孩子内在能力这个不容推卸的重大责任,培养孩子能力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们所创造的环境--家庭环境。舍此之外,就再没有什么条件比家庭环境更重要的了。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家庭中,父母所有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地传输给他们,从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在你们创造的环境里,他的能力教育就开始了。

狼童的故事

意大利教育蒙台梭利將“環境”比擬成人的頭部,借以強調環境對小孩的重要
性。在她看來,人類的一切成長都與頭部有關 ,因為頭部是發號司令者,控制著生理與心裡上的發展成熟度。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實際上遠比遺傳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智愚和成敗!
一九二有一對傳教士夫婦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方的一個山上捕獲了兩隻怪物,這兩隻怪物渾身長毛,他們將這些毛髮剃開之後,才知道是「人」,原來她們都是因為出生後發現是女孩,而當地奇怪的習俗是生了女孩便要將她丟棄,因此她們的父母也不例外,將她們分別丟到山上,使其自生自滅,沒想到後來竟被野狼撫養長大。
她們被捉後分別被命名為「伽瑪大」和「亞瑪大」,前者年齡較大,約七足歲,後者較小,只有兩足歲左右,她們由於長期生活在狼的環境中,因此也就養成了與狼相似的各種習性,例如她們無法用兩隻腳站立,只會四肢爬行,而且跑起來非常迅速,有時連狗都追不上,鼻子也特別敏銳,白天大都喜歡睡覺,晚上則精神奕奕,而且每天晚上都要定時(在十時、凌晨一點和三點)嚎叫三次,以便與郊區的狼群相呼應,她們眼光非常銳利,能在黑暗中看見各種物品,吃東西或喝水時完全与狗一樣,只用舌頭舔食,而且年齡較大的伽瑪大,喜歡吃生肉,對於腐肉尤感興趣,有一次在庭園中發現一隻死雞,竟然咬著死雞跑到森林中加以生食,回來時嘴邊沾滿了雞血和雞毛。平時看到雞時也常有加以追逐和咬死的習慣和衝動。
天氣變熱時,這些狼童就伸出舌頭像狗一般的喘氣,她們的肩膀異常寬大,身體很強壯,下肢呈彎曲狀,一聽到聲音就立即豎起耳朵,生氣時就像狗一般發出低沉的吠聲,如果看到有陌生人接近,則露出尖銳的牙齒,並發出吠聲加以警告。
由於她們長期生長在野狼的環境中,缺乏人類的教養,因此事後的教學極為困難,回到文明社會後的第二年才學會第一句話「水」,四年之後也才只學會了六句話,直到十七歲那一年因患尿毒症死亡時,前後訓練十年也只學會了四十五個單字而已,然而小狼女由於年紀較小,學習能力反而較佳,教育兩個月之後便學會了同樣的一個單字「水」。由此可見,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智慧能力,主要還是受到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最大,因此一個人所以會成為一個「人」,所以會說什麼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舉止,甚至思想觀念,幾乎全然都在幼年的發育期間所逐漸塑造和薰陶而成的。
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發現,為什麼小雞或小鴨出生後能夠永遠追隨它們的母親,小鳥得什麼能夠正確辨認自己的母鳥而不會看錯「鳥」,其主要的原因乃是因為動物在出生後這段期間(大約在一週內)記憶能力特別強,對於所見所聞的一切均能清晰而完整的加以記憶,而且保持終身難忘,此即所謂銘印的作用(imprinting)。由上述的幾個實例,我們便不難體認一個人的幼年時期是如何的需要教育和訓練。

犹太人教育

犹太人家庭在学问方面应受到高度评价,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这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
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孩子刚刚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将一滴蜂蜜洒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接着,母亲会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要回答这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了,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和珠宝,母亲就会十分耐心的改善孩子: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珠宝,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无法抢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伴随着你.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常常会遭到迫害,往往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于是,追求智慧和汲取知识成了他们一种立身之本.
在犹太人的家庭中,父母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家里的书架一定要放在床头,这是他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做法,以此对书和知识的看重.如果谁家把书架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对书和知识的不敬而受到大家的蔑视.犹太人从来不焚书,即使是那些攻击犹太人的书也决不焚烧.在世界拥有图书和出版社的数量上,以及在每年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是世界之最,这一点就叫我佩服。
在从小教育孩子尊重知识的同时,犹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视才能,对于那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他们将其称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学习仅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有怀疑和答案组成的,思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教育孩子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越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谋得答案一样重要.出于这样的教育观念,犹太人的家庭非常注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思想与感情交流,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和探讨,并常常对孩子加以引导,透发孩子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结果,使犹太人的孩子拥有了雄辩的口材和智力测试中的优异成绩.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富豪傍上的富豪,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的后裔或犹太人.名扬世界的伟大人物中,犹太人也很多,像马克思.爱因斯担就是犹太人.
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启蒙,是塑造心灵的最佳办法.这就好比育树种花,要想它们长出一片丰美的景色,必须要有优秀的园丁.如果孩子是幼苗,那么,家庭就是最初的苗圃,父母就是最初的园丁.
2文化底蕴编辑
犹太人在长期的民族灾难中,背井离乡,流散于世界各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所在国的文化精华。犹太民族杰出的科学创造力,源于这个民族特有的开放式社会文化生态。许多犹太家庭主动与其他民族接触,大量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养料,这样就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知识养料。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心理学家弗洛姆等,都是在这种复合型文化生态下破土而出的科学人才。
3教育追求编辑
爱因斯坦的成就,也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良好教育有关。这得益于他母亲的音乐熏陶,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脚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就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
4思维方式编辑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犹太人一心追求智慧,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运用智慧来谋生的特点代代相传。


电视的影响

电视儿童——究竟是爱因斯坦还是过动儿?
    电视快速变换的速度比真实生活的脚步快许多,电视录像带影像快速的变换对看电视的小婴儿而言变成“正常”的步调。让小婴儿看电视可能造成过度刺激,永久的改变婴儿正在发育的神经中枢。
  根据美国最大的媒体市调公司尼尔逊的调查,美国二至五岁的儿童平均每周看电视三十小时,如果扣掉每天十小时的睡眠,这代表了小孩大约有三分之一清醒的时间是在看电视。另一项在二○○○年的研究,美国两岁以下的小孩,百分之二十六在他们的房间里有电视机,通常是睡在婴儿床上看电视。百分之三十六的家庭即使没有人看,电视还是一直开着。
    美国小儿科学会研究,学步期的小孩如果看电视、录像带,将来可能导致过动症。西雅图儿童医院主任迪麦崔.克里斯塔基医生认为看电视会“重新组合”婴儿的头脑,所造成的伤害将出现在小孩七岁开始上学时会有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问题。他指出电视快速变换的速度比真实生活的脚步快许多,电视录像带影像快速的变换对看电视的小婴儿而言变成“正常”的步调。让小婴儿看电视可能造成过度刺激,永久的改变婴儿正在发育的神经中枢。心理学家及小孩脑部研究专家珍·黑利则认为电视所带来持续的噪音影响了小孩“内心的声音”的发展,这是一种小孩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及计划,并且约束自己不要有冲动行为的能力。
  科学家告诉我们从出生到三岁之间,孩子的脑部正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快速的发展。即使是玩着自己的手指,都牵涉到脑部神经掌管弯曲、伸缩、拉直、抓紧等模式。当一岁小孩玩玩具时,他们可以研究玩具,可以戳它、咬它、将它丢在地上,由此他们学到空间、声音,得到一种胜任的满足感。而小孩被催眠似的盯着电视机时,这些精神中枢的通路停止建立。这种关键性的脑部发育将在三岁时停止发展。
  下回你的孩子看电视时,仔细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或是该说他们“没在做什么”。他们没有练习手、眼协调,没有运用到身体机能,没有发问,没有用到想象力,没有练习沟通的技能,没有练习如何解决问题,没有运用分析的能力。每一回父母打开电视时等于剥夺了孩子学习重要生活经验的机会。
  也许你会认为让小孩每天看半小时电视(所以大人可以有一点自己的时间),不会造成什么伤害。根据克里斯塔基医生针对超过两千名小孩的研究发现,在一到三岁的幼儿之中,每天看一小时电视,等到他们七岁时被诊断为过动儿的机率比不看电视的幼儿多出百分之十。每天看三小时电视的幼儿,将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不看电视的小孩高百分之三十。美国小儿科学会在1998年提出忠告,两岁以下的小孩一点都不该看电视。医生们认为太早让小孩看电视增加孩子的侵犯性、导致肥胖症及增加成为过动儿的机率。看来父母给幼儿看“婴儿爱因斯坦”、“婴儿莫扎特”录像带并没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反而让孩子将来上学时有“学习困难”、“行为偏差”的危机。
在“人类的价值,电视和我们的孩子”(Human Values, Television, and Our Children)一文中,作者凯伦·李薇以鲁道夫· 史丹勒博士的理念为依据的“人智学”的观点提到了电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对肉体的影响
小孩在看完电视后行为恶化,他们变得过动。这是因为小孩坐着不动接收电视影像的后果。电视影像的刺激让身体有想动的冲动,但这种刺激被压抑下来。这些被剌激的身体能量没被用掉,全存在身体里。一旦关了电视,这些能量毫无目标的四处散发,这正是声光知觉超载的后遗症。这种后遗症对所有的人均会造成伤害,小孩受害尤其严重。孩子需要的是肉体的活动来增强他的身体,如此才可以和他的心灵和谐的运作。

  对孩子自我形像的影响
孩子看电视时,他没办法和电视沟通,在屏幕中的角色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结果是,孩子学到了他的存在不重要,起不了什么作用。对这种感觉所作的反应是有些孩子变得充满敌意、暴力,极端有侵略性,常常大吼尖叫,这是他们对自己及外在世界宣称他们存在的方法。另外一些孩子变得退缩、冷淡,切断和外界的沟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觉得自己无能,而腐蚀了孩子的意志力。这种原始冲动的意志力必需被保护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发展出面对现今社会的自信心和能力。我们能给小孩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孩子保存这种在地球上生存的意志力。

  对于人性价值及关系的影响
孩子和电视中的角色没有沟通及互动的单向关系影响了他和真人相处的关系。在很多家庭,电视取代了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动关系,影响人性价值的发展、家庭的习惯及特殊节日。电视停止了家人的言谈及交流,将有生气的人们转换成安静的活雕像,打开电视等于是关上“孩子转变成人”的程序。孩子们将电视上的角色视为榜样,他开始拿自己和电视上角色相比。小孩子在短短的三十到六十分钟内看到问题被解决,这造成了他们对于真实生活中问题的低容忍度及挫折感。家人之间表达爱意也被电视所抹杀,很多家庭很难找时间对家人真诚表达自己的爱意。孩子需要经由每天在家和家人表达爱意,由此他才可了解人生存在世上的真实意义。

  对于阅读的影响
人的左脑掌管了说、写、读、数、计算等功能,这是处理资料的半脑。左脑先辨识字、扫描,再将字放在一起,进而了解它的意思。右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工作,它是用完整的眼光来看世界,而不是用分析的方式。右脑采用图案辨识的方式,和左脑读码、译码的方式完全相反。看电视是右脑处理的方式,主要是图片的辨识。习惯性看电视已证明对于阅读的分析式思维及程序有对立的影响。电视让心志习惯于片断似的主题,而阅读需要的是连续似的思维。电视的速度让小孩容易分心,降低了他们专注在印刷字体的能力。阅读时复杂的眼睛移动需要藉由练习来发育。对于习惯性看电视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眼睛肌肉被训练成盯在固定的一点上,阅读对他们的眼睛而言变成一种不自然的负担。文字是人们进入人类智能的镜子,是我们了解人类在地球上进化的唯一资源。如果我们想要让孩子无约束的长大成人,他们不仅需要发展出读、写、分析思考的能力,更需使用读、写、思考来发展出对学习的热爱。

  对于想象力的影响
 当小孩看电视时,电视占据了他的心智和时间,限制了他练习想象力的机会,电视将大人创造出来的影像投射到小孩的脑里,完全被小孩吸收,小孩变成依赖外来的力量来帮他们创造影像及想法,抹杀了孩子自己内在创造影像的能力,严重削弱了他成长成健康成人的过程。想象力提供了爱的能力,是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心爱的人的完美,看到了人类不完美举动的意图,想象力是通往人类灵性世界的门槛。
  对于小孩灵性成长的影响
  小孩每天需要一段安静的时间让自己有机会来消化,思考一天发生的事,消除对他造成负担的冲突。如此才能帮助他内在的成长。父母通常知道孩子每天需要安静的时间,但很多父母用电视来让孩子安静下来。如此一来,不但没有提供孩子消化生活经验的机会,反而因为更多的刺激而增加了他身体的负担。电视用别人的想法及影像填充了孩子的心灵,否定了他发觉自我的自由。少了这种机会,孩子会觉得挫折、负担过重,而最重要的是缺少自我认知的能力。唯有提供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孩子才会发展出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进而开始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所领悟。
  在鲁道夫·史丹勒博士创立的华德福学校中,幼儿园到八年级完全避免科技及快速教学,学生在上高中前学校教学完全不用计算机,学校也一再告诉家长不让小孩看电视的重要性。在华德福教育中,“人类的价值”是视为最高的,每一方面的教学都是以启发个人的潜力为依据。父母及老师的责任是让孩子远离有害的影响,而以培养想象力,对真理的认知及有责任感的孩子为最后的目标。
  如何中止看电视的习惯?
  首先大人必需以身作则,放弃看电视的习惯。如果实在没办法,也最好在孩子睡觉后再看。如果你可以办的到,言教不如身教,对孩子是最好的示范。
  孩子还很小时,让他们看电视常常是为了大人做事的方便。如果你在厨房做事,可以在厨房最下面的厨柜放一些收藏食物的塑料盒让小小孩玩,可以让他们玩木制汤匙、摔不破的锅、碗等大人的东西。让这些变成是在厨房才有的特权,这样他们才觉得有新鲜感。也可以在此时让他们坐在高脚椅上喂他们吃点心。
  善加利用婴儿专用栅栏,在信道的两端用栅栏围起来变成一个超大的游乐场,放一些玩具,他们可在里面玩好一阵子。父母的一点巧思,可以娱乐小孩很久,不需要靠电视来帮你带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看电视的习惯比长大后再来纠正他们容易多了。

  对于大一点的小孩,如果孩子已看电视成瘾,要改变这个习惯是要花一点时间,但不是不可能。先将电视插头拔掉,收在柜子中或用布盖起来。如果不能一下子完全不看,则要订一些规则,如周末才能看等。刚开始的一、二周,父母必需花点心思帮孩子找代替的活动,和他们一起阅读是最简单的开始。去图书馆借他们有兴趣的书,孩子小你读给他们听,孩子大可以自己阅读。提供一些手工材料,让他们自己做一些东西。准备蜡笔、色笔、水彩让他画图。和他们一起烤饼干,做饭时找他们帮忙。带他们到户外活动。其实小孩最想要的是父母陪他们做一些事,你只要和他们一起帮他们起个头,他们便可以继续玩下去。孩子是很有创意的,一些简单的玩具,在他们手中可以千变万化。如果你花一点心思及继续坚持你的原则,不久你就可以发现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又都回来了,而你们的家庭生活也会丰富许多。(责任编辑:田桂良)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人养德

我们关心教育的现况及未来发的发展,故参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四阶段的教育理念",供各界人士参考,本文权就其重点略述之,期能抛砖引玉加以引申阐发,并愿与关心教育的家长及教师们共勉,并付之实践。本文专以品德及智慧教育为主,希望能和目前学校中的知识技术教育相辅相成,以培养出更具有深刻文化素质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
--优美人格的奠定

  众所周知,
0岁至3岁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的人大都轻易错过。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

  回顾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因此,第一阶段"幼儿养性"的教育物别重要。这段时期的幼儿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其纯净的心灵对外界的一切信息,却能靠高度的直觉而全面吸收,犹如明镜照摄景物一般,不加选择地全部接受,是构成一生性情及人格的基础的重要时期。此时的教育端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正确了解幼儿学习的特性后,我们建议为人父母者以最轻松简易的方式进行教育,现略述一些方法以供参考,若能举一反三、善巧融通,则不难掌握幼儿养性的教育要旨。例如,手抱幼儿或陪他嬉戏时,常用愉快的心情,轻柔的赞美来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顺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你是最开朗的孩子、你是最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欢读书的孩子……。"不胜枚举。此外父母亦可时常播放优美的中西古典音乐,以培养其优雅的性情。

  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与学习环境,是影响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人父母者若希望子女未来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果),现在就应该多加赞美肯定孩子(因)。如此每天几次愉快地赞美肯定他,必然先入为主地深深印入幼儿纯净的心灵,形成终身不移的性格特质。良好习性的养、优美人格的奠定,就在父母亲轻松愉快的赞美肯定中完成。秉性良好的孩子,经此赞美肯定后,会发展得更加自信完善。秉性中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亲加倍的赞美肯定来弥补,以导正或减轻其不良习性于无形中。这可是幼儿教育的秘决!贤明的父母们,请千万别错过这短短的三年啊!

  第二阶段:童蒙养正
--圣贤智慧的陶冶

  当幼儿渐渐成长到
4岁后,已慢慢学会语言的应用,学习能力亦逐渐地增进,此时即应该街接"童蒙养正"的教育。养正,是指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不论是心理学的研究或是一般人成长的经验,我们了解:4岁到13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仰赖父母之处尚多。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如何把握其记忆的特长而善加教育,是最值得深刻反省的问题。

  古圣先贤们高瞻远瞩,不约而同地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并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为辅助教材,来教导儿童反复熟读,进而鼓励背诵。如此充分发挥其记忆力好的特长,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他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以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华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这种书多读一本即有一本的受益,乃至多读一句亦有一句的功效,此种终身受益的教育,就在童蒙读经阶段中种下根苗。十年易过,良知难得,切莫等闲空过了。

  至于如何教导儿童读经呢?方法很简单,只要父母、老师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引导鼓励或赞美奖励儿童反复多读、熟读,他们自然就会背诵得非常流利。若父母亲能抽空陪孩子一起读,不但本身受益,同时也是最佳的亲子活动。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若能把握这段记忆力最好的十年,每日能读诵
30分钟,持之以恒,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

  第三阶段:少年养志
--理想抱负的鼓舞

  
13岁之后的青少年智识渐开,理解力亦有显著的发展,渐渐脱离父母的关怀照顾,正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即应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养志,是指鼓舞他们追求崇高理想的勇气,培养宏伟远大的志向。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正是我中华民族青少年们立志向学的典范。处于初中、高中时期的青少年,除学习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我们建议父母教师们选择下列课外读物,鼓励他们阅读:

  (
1) 古今中外各类伟大传记。

  (
2) 历代忠孝节义,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

  (
3) 各行各业坚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断奋斗的榜样。

  以上书籍若能广泛接触,并且让其熟读,找出自己心中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最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有了这股积极力量,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立场的热诚,也建立了坚定的信心。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坚持理想奋斗的勇气。

  第四阶段:成人养德
--真实生命的开展

  成年以后,进入社会,是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阶段,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尔后,在与人接触日渐频繁,人事环境愈中纷杂的过程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因此更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效法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精神,改过、积善、谦德。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充实自己,净化社会。

  如更深一层体会,小我只是沧海一粟,所学亦不过是学海中之一滴,便能常怀谦虚之心,然修德立业无有穷尽,且三人行必有我师,随时随地皆可致力修习长进,只要自我生命能逐渐畅达,眼前世界亦将生机日新,故成年养德,尽此一生无限向上,无有终时。

  如果我们的社会像个大花园,那么每位初诞的婴儿,就像刚出土的幼苗,需要父母亲本着爱心,以四个阶段的教育为养分来灌溉幼苗,深信绿树成荫,百花齐放、果实鲜美的大花园,将会自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13岁前教给孩子全部学问

1、一生学习为什么要在13岁前教给孩子?
人的右脑是一个专用于知识储存的大脑,也就是说是存盘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右脑的东西都存在着,它就像计算机的硬盘,在你想用时,就可以调出来用。而左脑则不存盘。儿童在3~6岁,右脑发育成熟60~80%,13岁前右脑发育成熟能达100%。这段时期孩子潜意识中耳濡目染的知识和内容往往能全盘吸收。如果用国内外最经典的文化熏陶,包括古典音乐、传世名画、经典书籍等,就能让孩子全盘吸收,终身受用。当年龄超过13岁之后,那种直觉的能力消失,深度学习的习惯也就消失,之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付出比13岁以前千万倍的努力了。
2、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聪明?
根据西方的医学研究,人类在胎儿,3个月到5个月,就开始脑神经的发育。人类的脑神经,有140亿个脑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与细胞之间本不相沟通,但是,接收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脑神经元就会长树突,如果树突跟隔壁的神经元树突接触,叫做突触。突触是神经与神经之间沟通的管道,如果信息重复30次以上,这个管道就巩固起来,终身可以用,如果神经元根本没有受到外界刺激,它不长任何树突。有的神经元接受良好的外界刺激,它可以长1000020000根突触。长2根与长20000根的人,将来他的思考能力、才华就相差10000倍。所以,你问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聪明,你要好好想一想你怎么不教他听古乐、诵古书。

3、为什么要在13岁之前给孩子听尽世界名曲看完世界名画?
一定要在13岁之前打定基础。打基础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因为儿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时候越是全盘吸收,像海绵一样地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你不播下这个好种子,他就播下坏种子!所以,家长、老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诵读、倾听、观看经典的文化,不需要他懂什么意思,只是诵读,而诵读本身也能协调身心,开发大脑,它简单而有效。
艺术教育,从脑神经的发展原理发现,在3岁之内教育孩子,音乐是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孩子在跑、跳或者睡觉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播流行歌、重金属、摇滚音乐,你就播放古典音乐,只有最优雅的声音才能浸润孩子的心灵和大脑,越丰富的声音,越能建构和开发孩子的脑神经系统,这叫做“耳聪”。所以,我建议全天下的孩子0岁到3岁听尽世界名曲。一首曲子,只要让他听两三遍,终身不忘,供他所用。
美术教育也是这样,让一个孩子3岁之内,看世界名画———有名的风景、建筑。只要图片就可以了,一幅名画看过3次,就终身不忘。这叫做眼睛明亮,“耳聪”加上“目明”就叫做聪明。而这个孩子一辈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就比别人轻松愉快,人才的基础就奠定了。